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古蹟導覽

    天后宮■ 文資簡介

    • 種類:寺廟
    • 指定別:市定(直轄市定)
    • 區域:楠梓區
    • 名稱:楠梓天后宮
    • 創建年代:清康熙52年(1713)
    • 創建年代:明清
    • 公告文號:高市府文二字第0960028276號
    • 公告日期:2007/05/31
    • 地址:高雄市楠梓區楠梓路1號
    • 建造者:不詳
    • 所有權屬:私有
    • 管理單位:楠梓天后宮管理委員會
    • 定著土地之範圍:面積約410平方公尺;楠梓區楠都段二小段1081號部分土地。
    • 指定理由:楠梓天后宮於清乾隆年間即有正式歷史文獻記載,符合具歷史文化價值,為楠梓坑地區信仰中心及歷史發展之見證。

     ■ 遊賞文資

    • 歷史沿革

      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興建年代約在二百四十多年前。在清領臺灣初期楠仔坑街即已形成,街屋眾多,為府縣的交通要道,也是鳳山、旗山、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,故有「三山歸一坑,前街透後巷」的俗諺,而楠梓天后宮也見證早期楠仔坑的繁華歳月。
      楠梓舊名「楠仔坑」,據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池志澂《全台遊記》書中描述,當年從台南往鳳山途中,路經楠梓街時,有如此情景:「十三旱,由阿公店二十里日楠梓街,亦大市鎮,數里皆楠木,故名」,可知當時楠仔坑一帶楠木成林,故名。
      本地因位居清代台南府城與鳳山縣城舊官道間的中繼站,交通地理位置適中,因而發展成為鳳山縣城極為重要的市集之一;境内天后宮是十方信眾信仰的核心廟宇。

    •  

      建築風格

      楠梓天后宮建築由「雙連山牆」(三川殿、正殿)主建物,帶左、右護龍(水形馬背)加後殿之兩進式格局(各棟獨立)構成廟宇空間場域、信仰中心,屬清代(19世紀)普遍地方廟宇特色之建物群。

      三川殿與正殿
      三川殿(拜殿)與正殿建築連為一體,由側面看為「雙連山牆」燕尾式建物。山牆裙堵為花崗岩(左、右、後)和石灰岩(正立面)圍砌。山牆面左、右、後為紅土硃粉牆面(後面嵌交趾陶關聖帝君寶訓)。三川殿立面為木構、彩繪、交趾陶、泥塑、石材混合構成,其特色在彩繪部分有佛教的「皆大歡喜」(三川殿左上)、道教的「老子出關」(三川殿右上);頂堵為琴棋書畫木透雕。
      三川殿立面身堵左右皆為木透雕「螭虎圍爐」;腰堵為木浮雕捲草紋(左、右);裙堵為木彩繪捲草紋(左、右);三川殿左右墀頭、水車堵、廊牆水車堵皆有交趾陶裝飾。屋樑下、門面有雕工流暢優美托木、吊筒、瓜筒、門簪…等。
      三川殿及正殿燕尾屋頂採車頂蓬式樣曲面,裝飾有龍、鳳凰、魚花卉等剪黏及交砋陶作品,規帶間則有紋飾粧點。三川殿、正殿「雙連山牆」交接處有立體泥塑螭吻排水口;燕尾下山牆懸魚有泥塑彩繪(半立體、浮雕)、交趾陶(立體),在在顯示傳統建築工藝之美學(特別是左右員光門之磚拱石階)。
      正殿室內中央為主祀神明-天上聖母(媽祖),左祀註生娘娘,右祀福德正神,駕前則為千里眼、順風耳侍立並安奉五營;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「神昭海表」匾額;案下供奉虎爺。

      左、右護龍
      左右護龍(伸手)為水形馬背斗子砌(箱形砌磚法)紅磚牆面;裙堵採石灰岩石材(非高位珊瑚礁石灰岩)。左護龍(伸手)窗上方飾有彩繪「迎祥」、「接福」冊頁字體;對看廊牆則「清風」、「明月」泥塑字體,下有交趾陶、花瓶裝飾;室內則供奉太歲星君,並設有光明燈位。
      右護龍(伸手)最具建築工藝之美處為對看牆下磚雕(窯後雕),雕工精緻為少見作品極具韻味。右護龍現作為廟方辦公室之用,其外山牆下方立有石灰岩材質清光緒五年(1879年)「鄧邑侯禁碑」,為當時鳳山知縣示禁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、民宅之禁碑。

      後殿
      後殿為馬背三開間格局、九架楹硬山建物;外裙堵為石灰岩砌;立面為斗子砌(箱形砌磚)紅磚牆面;階沿為花崗岩板。左、右對看牆有一對交趾南極仙翁與何仙姑彩繪立體灰泥塑像,作工精細美感,室內則是佛殿,中央供奉佛祖、觀音菩薩、彌勒佛像。左奉至聖先師孔子牌位;右奉積慶衍澤公、夫人及宣講牌位;左、右側奉十八羅漢像,為佛、儒混合信仰場域。

    • 相關圖片
      1. 宮廟名.JPG
      2. 彩繪屋頂.JPG
      3. 提字畫
      4. 燒陶裝橫.JPG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