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沿革
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興建年代約在二百四十多年前。在清領臺灣初期楠仔坑街即已形成,街屋眾多,為府縣的交通要道,也是鳳山、旗山、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,故有「三山歸一坑,前街透後巷」的俗諺,而楠梓天后宮也見證早期楠仔坑的繁華歳月。
楠梓舊名「楠仔坑」,據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池志澂《全台遊記》書中描述,當年從台南往鳳山途中,路經楠梓街時,有如此情景:「十三旱,由阿公店二十里日楠梓街,亦大市鎮,數里皆楠木,故名」,可知當時楠仔坑一帶楠木成林,故名。
本地因位居清代台南府城與鳳山縣城舊官道間的中繼站,交通地理位置適中,因而發展成為鳳山縣城極為重要的市集之一;境内天后宮是十方信眾信仰的核心廟宇。